前 言
清康熙舉人江蘇金壇人段玉裁說:“凡物之盛,皆三其文”,就是說,在造漢字的過程中,如果想強調某一事物,就用同樣的三個字來表達它。因此,這裏將《現代漢語詞典》上收錄的一些三連字、社會上流傳的以及看到聽到的其他字,增其內容、看看我們中國漢語方塊字的特色,放鬆放鬆心情。
木 林 森
這三個字實在是太熟悉了,一樹只能稱木,樹木樹木;雙木才能成林,樹林樹林;如果樹木實在是太多了,就“皆三其文”,三個木字就像疊羅漢那樣疊了起來(不是樹上長樹,是為了方塊字的美感),就是“森”,如果表達還是不夠,那就叫它“森林”!你看,一眼望去有這麼多的樹木,就像我們已經站在一大片樹林邊,這就是我們漢字“形音義”三結合而帶來的效果,英格利西有這種感覺嗎?
眾
這是“眾”字的簡化漢字。漢字簡化,意見不少,這個漢字我認為簡化得好,不但筆劃少了一半,而且完全符合漢字“形音義”三結合的特點,一看上去就已經人多勢眾了,原來的那個繁體字放在這裏有這個效果嗎。所以,對於簡化漢字也不能一概而論,簡化得好留下,不好的有爭議的復原。
品
三張嘴巴放在一起是強調話多嗎?不是。造字者原意是要各位一起來用嘴來嘗嘗做的菜肴味道好不好,評論評論。哪知道這個簡單字的用場越來越大,從吃的“品嘗”,一直到做人的“人品”、做官大小的幾“品”,到了現在社會的品牌,處理品,等等,舉不勝舉,真不知哪位高人造了這麼一個簡單而有用的字。
聶
這裏用三個耳字,造字者在這裏不是在表達“物之盛”之意,卻卻相反,意思是:我的嘴靠近你的耳朵,輕輕的跟你講,這聲音只有你的一隻耳朵、我的兩隻耳朵才聽得,豈不是三隻耳朵了嗎?造得實在太形象了!所以“聶”是附耳輕言的意思,而人民音樂家聶耳卻反其道而行之,改掉自己“聶守信”的名字,以聶耳命名,用自己愛國的激情,高昂地唱起了“義勇軍進行曲”,直到今天,我們聽了還是那麼振奮人心!(此字復原)
犇
這字音奔。演員牛犇就用了這個字取名,老牛實在是太牛了。《現代漢語詞典》注“同奔”,找《康熙字典》一查,原意是“牛驚”,牛群因受驚而集體奔跑,故音奔。一個犇一個奔,歷代也是時而歸一,時而兩存,我同意《康熙字典》兩存的看法:牛等大獸奔跑就用“犇跑”,充分體現它們成群奔跑、排山倒海無所畏懼的氣勢;人類就用這個“奔跑”,成千上萬個漢字難道就怕多了這麼一個不成?
掱
《康熙字典》沒有這個字,可見它誕生在康熙朝以後。作者充分掌握了漢字造字的真諦,造出了這麼一個新字:三個手字的方塊字。正常的人們都長了兩隻手,唯獨這位老兄長了三隻手,這第三只手是派什麼用場的呢?是到別人的袋裏扒錢的,於是讀音定為“扒”,一個令人發噱的字就此誕生,在漢字世界裏從此又多了一個“形音義”完美結合的範例。
姦
這是個“臭名昭著”的字,但有個字謎就是為它鳴冤叫屈的:
老夫人獨坐在中央,
丫頭小姐站兩旁。
我家並無男人進,
為何給我臭名望。
鳴冤叫屈叫得對,因為姦原意是:幾個女人坐在一起閒聊,話題當然是些家長里短、個人私事,太平常了,因此,原意是“私”事,只是後來不斷向壞的方向引申開去,才落得如此下場。好在現代漢語將它列入了奸的異體字,一場公案就此了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