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漫談食品和人体的酸碱性 - 2. 人体的酸碱性
将进一步告诉你关于“人体酸碱性”的科学真相。
漫谈食品和人体的酸碱性
二. 人体的酸碱性
v 人体有酸碱性吗?我们先来看看人体的组成。
v 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内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v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其中无机盐约占细胞干重的2~5%。在机体内通常以离子状态存在,常见的阳离子有K+、Na+、Ca2+、Mg2+等,它们主要依靠蔬菜和水果来提供。
v 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等。
v 在细胞中,按重量来说,水的含量最多,占65~95%,水是细胞的重要成分之一,人体的各部分因此都含有较多的水。
v 例如,脑髓含水68~84 %,血液含水80%,肌肉含水73%,肝脏含水76%,眼球含水99%,连坚硬的骨骼里也含水22%,牙齿含水10%。
人体内有着20多种体液
v 人体内还有各种体液,总共约有20多种,包括有:脑脊液、血液、淋巴液、乳汁、汗液、唾液、胃液、胆液、胰液、大肠液、小肠液、前列腺液、精液、宫颈液、羊水、胸水、腹水、关节腔滑液、眼球前房水、眼球后房水、泪水、鼻涕、尿液等。
v 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液和淋巴液。
v 既然人体的各部分含有较多的水,根据酸碱理论,人体的各部分包括体液在内,自然都应具有酸碱性。
v 由于各种体液的组分不同,所以它们的酸碱性也就各有不同。
v 人体的体液虽然酸碱度不同,但它们又大多有着自己稳定不变的PH值范围,之所以会保持一定的PH值,那是因为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酶,而酶只能在一定的PH范围内起作用,没有酶的作用也就没有生命。
v 人体的体液中,主要的体液大多都是中性略偏碱性的,例如:血浆7.35~7.45、组织液7.4、脑脊液7.35~7.45。
v 人体自身有着很强的调节能力来保证以上这些重要体液始终保持在中性略偏碱性。它们不可能变成酸性。若真的变成了酸性,那生命也就停止了脚步。
v 人体中当然也有酸性的体液,而且很重要, 例如:胃液,pH约在0.9~1.5;乳汁,pH6.3; 细胞内液,pH6.8~7.0;汗液,pH为4.5~5.5.
v 其中胃液,那可是一定要保证强酸性的,不是酸性,我们也就无法消化食物了。
v 更重要的是:人体组织是由细胞组成的,而细胞内液就是弱酸性的,pH6.8~7.0,这是不容改变的,因此我们完全也可以说:人体本来就是弱酸性的。
v 所谓的要避免“酸性体质”的说法,恐怕只是忽悠人而已。提出“酸性体质”说法的人,也许根本就搞不清他们所说的是人体的那一部分的酸碱性。
皮肤也是弱酸性的,可有效地抑制细菌的活动
v 老年人皮肤的pH值均超过6.5,有些已接近中性7.0,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皮肤的汗腺数目减少,汗液和皮脂分泌下降,微循环功能减弱。乳酸分泌不足,最终也就基本丧失了对皮肤的保护作用。
v 生物的肌肉大都是偏弱酸性近中性
v 生物体一旦机体死亡后,它就很快会分解释放出氢离子,从而变成酸性。通常,猪、牛、羊等哺乳动物被屠宰后,动物体内的糖原在缺氧条件下经糖酵解,生成乳酸,肉体的酸碱度(pH值)就发生变化,会很快降低到极限pH值5.4~5.5.
v 如在这一时期,不采取保鲜措施,微生物污染和繁殖会引起肉类变质直至腐败.pH值会继续逐渐上升,变质肉的pH值可达6.7以上。
畜肉、鱼肉pH值一旦变成碱性,就变质了
v 新鲜程度不同的畜肉、鱼肉pH值的范围如下:
v 新鲜肉:pH5.8~6.2 次鲜肉:pH6.3~6.6 变质肉:pH6.7以上
v 新鲜鱼:pH6.5~6.8 次鲜鱼:pH6.9~7.0 变质鱼:pH7.1以上
v 由此可知,近碱性的肉反而是变质肉了,这说明生命体一旦变成碱性,就表明它已不能释放酸,意味着它早就失去了生命力。
人体的体液中,还有一部分的体液具有可变的酸碱性
有一部分体液具有着较大范围的pH变化以至于可以从酸性变为碱性的:
v 例如唾液刚分泌时是酸性,pH是在4~6.06,分泌后失去CO2
就会变成碱性,在精神受到刺激时还会升到7.8,此时嘴巴就会发苦。
v 尿液的PH也会随着碳酸氢盐含量的变化而改变,在5~8之间变化。因此唯有尿液是可以通过食物或药品来改变它的酸碱度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人说:“从总体上看,人体是偏碱性的”呢?
v 原来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流经全身心的血液呈现的是微弱的碱性,而且在血液的“流域”内,大多数体液也因此表现程度不同的碱性。如组织液7.4、脑脊液7.35~7.45 。眼球内液pH值为7.2;胆汁是7.4;小肠液为7.6;胰液为8,有时高达8.4。
血液会像某些宣传那样变成“酸性”吗?
v 按照人体是“碱性”的观点,有人就提出来要避免让它变成“酸性”。
v 这其实是一种貌似正确的“神话”,人体的血液能变成“酸性”吗?
何从谈起会变成酸性的呢?
机体有着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调控能力
人体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吃的食物在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也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均会以不同方式、受控有序地进入体内的内环境。
•
在一般情况下,机体的内环境是不会因它们的加入使pH发生偏离正常范围,因为机体有着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调控能力。
人体体液的酸碱性究竟是靠什么来调节和控制?
v 事实上,人体全身性的酸碱平衡,主要依靠的是血浆中的缓冲系统——碳酸氢钠和碳酸来调节(血液是内环境中最主要的体液)。同时肺脏和肾脏在调节酸碱平衡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v 血浆pH值如出现正常范围外的任何偏离都会使人迅速致病。已知最大的耐受极限为7.00 -7.80。
v 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当酸或碱的量超出人体代偿能力时,那就需要医生动用药物,以使血液保持在7.35~7.45的pH值状态之中。
人体的正常代谢会在细胞中不断地产生酸
v 人体平均每天要产生相当于10~20摩尔的碳酸,这些酸必须从细胞里加以清除,并通过血液输送到排泄器官去。由细胞中的糖和脂肪氧化产生的氢离子进入血液后,即会进行以下的反应:
v 氢离子和血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反应会生成碳酸和水。v H++HCO3-
→ H2CO3 + H2O
人体有着三个缓冲剂可以保证血液pH的恒定
v 可以看出, H2CO3
/ HCO3– 这个缓冲系统就起到了帮助除掉血液中多余的酸的作用。同样HCO3–也能起到除去多余的碱的作用,这就保证了血液的pH值的恒定 ,
v 组成人体缓冲系统的第二个缓冲系统是
血液中的磷酸盐缓冲剂。
v H2PO4
- / HPO42-
v 第三个缓冲剂则是蛋白质。
v 正是由于以H2CO3
/ HCO3– 为主要的三个缓冲系统的存在,所以机体有着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调控能力。除非是大量的酸和碱进入,在一般情况下大量的不受控制的进入也是不可能的。
v 血液中的缓冲系统在发挥稳定血液pH值的同时,肺和肾也在不断地排出体内过多的酸(二氧化碳)和碱(碳酸氢盐)以确保人体内环境的正常的pH值。
解决酸性物质 ↓ ↓ 缓冲物质: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弱酸/相应强碱盐) ↑ ↑ 解决碱性物质
v 人体对氢原子的调节能力是非常惊人的
v 已知人体里的氢原子大体上在1~2个月内就要更新50%。在没有医生许可的情况下,人们自行尝试改变其体液和尿液的相对酸度或碱度是不可行的。在正常的缓冲体系及肺、肾器官的作用下,食品中的微量碱性物质是影响不了血液等主要体液的酸碱度的。
v 主宰血液酸碱度的是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溶入血液中所产生的碳酸和碳酸氢盐。
v 哪些因素会引起血中pH值的降低?
v 已经知道人体中有着一些因素都会引起血中pH值的降低而偏向酸性。
v 其中最主要的有肺部换气的不足导致二氧化碳在血液和体内的积累引起酸的增加;还有一系列疾病如心力衰竭、支气管炎、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等都会引起代谢酸的增加;食用高脂肪低糖类化合物也会引起酸的增加;严重腹泻则引起碳酸氢盐的丧失,碱的损失也就引起酸的增加。
v 影响人体内二氧化碳存在的多少是与呼吸有着密切关系的:
v 如呼吸过度,换气过急(如癔症性过度呼吸者);或长时间跑步而呼吸方法又不正确,就会从血中除去二氧化碳过多,血液中H2CO3(氢离子)含量大大减少,此时就会发生呼吸性碱中毒,甚至于死亡。
v 反之,有氧运动的高速代谢时间太长,使得过多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H2CO3(氢离子)含量增多,就会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如是剧烈运动,在缺氧条件下,也会促使血浆中乳酸增多导致pH值偏低。
v 通常,人体会:1.通过肺部加快呼吸(包括打呼欠)以排除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2.通过肾脏产生酸性尿加速氢离子的排泄。此外人体的运动,会使身体大量出汗,也带走体内大量的酸性物质(如尿酸,CO2
)来调整酸碱平衡。
v 要指出的是,人体肺部排出二氧化碳的功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弱的,从20岁起,每10年约减少10%,到70岁仅为青壮年时的一半。因此说老年人如果活动量不够,是容易导致体内酸碱不平衡的。
v 如人体发生了代谢排泄机制的病变以及服用药物而导致体内严重的酸碱不平衡,那就可能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v 肝硬化、严重呕吐或大量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容易代谢性碱中毒,会出现心悸、大汗、面色苍白、全身抽搐等症状;
v 腹膜炎 、休克、高热,或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腹泻、服用利尿剂等,或长期不能进食,脂肪分解过多,酮体积累等,这些有代谢疾病的人容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v 不论是呼吸性还是代谢性酸中毒,都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酸碱平衡紊乱,其表现为原发性碳酸氢盐降低(<21mmol/L)和PH值降低(<7.35)为特征。
v 不管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都只是指偏离了人体 血液所能调节的正常pH范围:7.35~7.45,并不是说血液的pH值变成了酸性。而是向酸的方向偏离(pH值变小),在医学上即谓酸中毒。
在人体正常情况下,是没有必要去注意食物中的成分是酸性的或是碱性的
v 按照“血液会变成酸性”的说法,似乎人们就应该来调控自己的血液的pH值了,因此就出现了许多如何改变自己“酸性体质”的建议,例如多吃碱性食品以及多喝碱性水等等,这些说法当然是忽悠人的。
v 其实,人们只要注意食物的多样化,营养的均衡性就可以了。因为血液的pH值是由正常的机体来调节和维持的。
v 只有在当患有肾结石病或肾功能受损时,才可能有必要选择特定的食品以使尿液呈酸性、碱性或中性。因为尿液本身就具有可变、可调的的酸碱性。
v 使尿液呈酸性就可以减少在碱性条件下形成磷酸盐、碳酸盐和草酸盐组成的肾结石。如肾结石是尿酸和胱氨酸结石,与上面结石不同,是在酸性情况下生成的,因此,在这种状况下饮食治疗应使尿液保持碱性。
一条不实的传说
v 有关食品导致酸性体质的说法,近年来风行一时,互联网及报刊上还流传着这样一条消息,“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柳泽文正曾做过一个实验:找100个癌症患者抽血检查,结果100个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其实这消息不正确。
v 可靠的消息应该是:“日本东京都立卫生试验所的柳泽文正博士曾自百名癌症患者抽血检查,发现这100个癌症患者的血液都是呈现钙大量减少的酸性反应,同时镁又剧增,这说明血液及骨骼中的钙为了中和酸性而被消耗,镁因此从细胞内流出。”
v 可见,柳泽文正博士说的只是血液中钙、镁等碱金属离子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因为它们参与了调节血液pH值的酸碱反应。他并未说癌症患者的血液变成了酸性,因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若真是血液变成了酸性,那就会酸中毒而死亡了。
某些人却以讹传讹地提出了“酸性体质论”,说经常过食大鱼大肉,会使体内的酸性物质积聚,血液就会偏酸性,人体的内环境就开始恶化,便出现了极不健康的“酸性体质”,可出现头晕、焦躁、便秘、失眠、疲劳、抵抗力下降,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等。
v 为什么“酸性体质”会引起这些疾病?宣传者没有解释,是血液酸性造成的吗?事实上用“酸性”根本无法解释这些病的病理。所说的所谓“酸性体质”的疾病,其实都另有原因。
v 用“酸性”来解释,实在是糊弄人的。
v 任何动、植物食品在人体里代谢后都会产生酸。
v 动植物都是生命体,都是由生命元素组成的,其中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要占到88%,这些主量元素进入到人体内,最终的代谢产物就一定是酸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体本来就是个“制造酸的化工厂”。
v 蔬菜和水果中的微量的碱金属离子在人体内是根本抗衡不了人体所制造出来的酸的。
v 所以制造多吃“碱性食品”来改善酸性体质实在是个神话。
v 以蔬菜中的菠菜为例:100克的组成如下
v 水分91.2克,蛋白质2.8,脂肪0.5,纤维素1.7,碳水化合物2.8,各种维生素0.04,各种金属元素0.6.
v 可见其中的碱性的金属元素的量是微乎其微的,它都无法与蔬菜水果自身的有机化合物所代谢出的酸对抗,还有什么能力去中和动物蛋白及脂肪的代谢物呢?
v 医学和营养学告诉我们:人的食物如以动物性食品和米面类食品为主,那就会摄入过多的蛋白质、脂肪、糖类而“富营养化”,最终很容易患上“富贵病”,其中最厉害的是心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糖代谢障碍)、肥胖病等,当然这些疾病是“富营养”引起的,并不是什么“酸性” 惹的祸。
v 多吃蔬菜和水果,一方面自然可以减少蛋白质、脂肪、糖类的吸收,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蔬菜和水果中获取人体所需要的其它营养,那就是: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矿物质(钙、镁、钠、钾、铜、铁、硒、钴等金属离子),这些营养物
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而在动物性食品中又缺少的。
v 事情本来很简单,却偏偏有人要用“酸和碱”来唬弄人。
最后还要补充一点的是: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的金属离子在血液中确实能参与体液的酸碱平衡,但它们并不是主力军,它们还有更重要的生理作用,那就是维持血浆渗透压、保证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兴奋性、保证心肌细胞的活动等等
所以,在我们的食品中,一定要多吃蔬菜和水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指出,如今的蔬菜由于较多来自于大棚,它们本身也已经患上了“金属缺乏症”,与其相比,恐怕水果要相对好一点。
v 千万不要轻信那些“养生”的“秘诀”,尤其是那些“飘洋过海”来的 “神话”。
v 只要合理营养,坚持活动,平衡心态,就足以颐养天年。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